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在谈气候行动时,我们在谈什么

创绿研究院 带路绿色发展平台 2022-11-27

点击“带路绿色发展平台” 可以订阅哦!


当我们在谈论气候行动时,我们在谈什么?

新冠疫情持续肆虐,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的冲击正在加剧,我们已充分看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科学研究显示,我们已经生活在1.1℃温升的世界,暴雨、热浪、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会不断走高。同时,气候风险还将威胁全球消除极端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造成破坏。这样的趋势遍及全球,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国家能够独自应对。


那么,面对这一全球威胁,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这些共同行动是否足以遏制气候变化的趋势?如果不够,如何弥合缺口? 


190多个国家签订的《巴黎协定》在2021年进入了实施期,至此,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已经共同合作了20余载。在国家的发展目标、规划与政策中,气候变化议题也被逐步纳入经济社会主流。国家层面之外,地方政府、投资者与企业以及公众也已经采取了行动。当然,与《协定》三大目标相比,减缓、适应和资金方面的差距仍然巨大,仍需要动员更广泛、有力、有效的资源来弥合差距。


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做出碳中和或净零排放承诺的背景下,气候行动已经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展望2060年,实现绿色零碳经济、增强城市和农村气候韧性任重道远,唯上下求索,方能把握新的时代机遇,助力中国迈向绿色、零碳和具有韧性的未来。


本期内容将简要介绍国际气候治理、各国国家承诺目标、私营部门如投资者与企业的气候行动动态,共同展望2060年的未来图景。


气候谈判到底在谈什么?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并在里约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开放签署;1994年,《公约》正式生效。《公约》旨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水平上。《公约》的达成与生效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识,开启了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治理进程。自1995年以来,《公约》缔约方大会(COP)每年召开一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2020年底举行的COP26延期一年,于今年10月31日召开。


当地时间2021年11月13日,《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成功在英国格拉斯哥落幕。在受到疫情影响延迟一年之后,190多个缔约方齐聚格拉斯哥,基于过去两年持续的非正式磋商、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峰会的进展,经过数十天紧张而艰难的谈判,终于在分歧中找到微妙平衡,达成一份对落实《巴黎协定》、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相当重要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The Glasgow Climate Pact),并最终敲定了《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

会前:COP26谈判焦点与展望

COP26四大目标、谈判焦点、挑战与国际势头一览


COP26四大目标:

  • 减缓: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并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

    • 加速煤电退出进程

    • 遏制森林砍伐和退化

    • 加快电动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 鼓励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

  • 适应:适应以保护社区和自然栖息地:

    • 保护和回复生态系统

    • 建立抵御设施、预警系统和有韧性的农业及基础设施,以避免房屋、生计乃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失

  • 资金:

    • 发达国家必须兑现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至少动员1000亿没有气候资金

    • 金融机构必须发挥作用,努力动员全球净零排放所需的数万亿私营和公共资金

  • 合作:COP26要通过共同努力,达成:    

    • 敲定《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 通过政府、企业和民间社会间的合作,加快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

会中:闭幕前夕,COP26焦点议题谈判观察

COP26焦点议题的技术谈判成果


在大会第一周“地球告诉COP”(Earth to COP)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地球脉动》和《蓝色星球》系列纪录片主持人大卫·爱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提醒所有参会者:当大家在谈判、让步、磋商时,请记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414ppm,地球原本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遭受严峻挑战。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饱含感情地说道:“我们需要重写我们的故事,将这场悲剧扭转成为一场胜利。我们已经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如何阻止并逆转这个数字(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趋势。我们必须在这个十年内遏制全球排放总量的上升。”

会后:COP26谈判成果观察

COP26大幕落下,时隔数年达成突破性成果


COP26达成多项重要成果:

  • 形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The Glasgow Climate Pact)

    • 适应:格拉斯哥-沙姆沙伊赫工作方案,聚焦全球气候适应目标设定;

    • 适应资金:发达国家在2025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适应资金规模至少比2019年的水平增加一倍;

    • 减缓:要求缔约方在2022年末之前重新审视并强化NDCs中涉及2030年的行动目标;

    • 能源转型:逐步减少(phase-down)未采用碳捕集与封存措施的煤电,并逐步淘汰(phase-out)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

    • 甲烷:邀请各缔约方在2030年前采取更多行动,遏制包括甲烷在内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COP26上,108个国家加入了《全球甲烷承诺》,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人为因素造成的甲烷排放在2020年的水平上减少至少30%,中美联合宣言中也强调了甲烷减排的重要性)

    • 资金、技术转让与能力建设:敦促发达国家在2025年迅速、充分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目标

  • 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目标制定


为应对气候变化,197个国家通过的《巴黎协定》确立了三大气候目标,并在执行中参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 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以内,并力争控制在1.5℃以内;

  2.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

  3. 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路径。


为实现这三个目标,各缔约方提交自主决定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及长期气候战略(LTS),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各缔约方还约定每五年盘点一次全球气候行动进展,并定期提出新的气候目标。由于气候紧迫性不断加强,自2020年开始,所有提交了长期气候战略的缔约方都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其中。截至目前,已有74个缔约方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全社会各经济部门开展系统、综合的去碳化转型,包括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土地利用等多个领域。


全球已公开宣布碳中和目标的国家 | 来源:气候观察Climate Watch


主要经济体气候目标及路径一览

了解更多


中国

  • 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 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稳中有降。

  • 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 资金:据国内多个智库估算,中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可能需要的投资规模在136万亿元人民币到487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美国

  • 目标: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50%-52%;在不晚于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 电力系统去碳化:在2035年前,实现100%零碳电力。

  • 用能终端电气化:经济且有效率地实现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电气化,包括交通、建筑和工业部门;对于尚有技术挑战的行业,则优先选用氢能和可持续生物质能等清洁零碳能源。

  • 减少能源浪费:在已有和新建建筑以及制造过程中选用能效更高的设备。

  • 减少甲烷排放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 提升二氧化碳移除能力:提升碳汇能力以及碳移除技术。

  • 资金:拜登的一揽子气候政策中包括指定5500亿美元用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英国

  • 目标:在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 能源:在2035年前,实现能源系统全面去碳化。

  • 燃料供给和氢能:在2030年前新增5GW氢能装机,同时将石油和天然气排放量减半;

  • 工业:到2030年,发展4个碳捕集和封存(CCUS)集群,每年吸收2000-3000万吨二氧化碳,包括600万吨工业排放。

  • 建筑和供暖:从2035年起,确保家庭和工作场所新增供暖设施都是低碳的。

  • 交通:消除道路交通的尾气排放,启动零排放的国际旅行。

  • 自然资源:将造林量提高到每年3万公顷。

  • 温室气体移除:到2030年,加装移除能力达到5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年的温室气体移除设备(GGRs)。

  • 资金:基于此前的气候政策,英国已经调动了260亿英镑公共资金,新法规还将在2030年前撬动多达900亿英镑的私人资金。

德国

  • 目标: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在2030年使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至少减排55%。

  • 能源:到2030年,能源部门的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1-62%。成立“经济增长、结构转型和地区发展”委员会,用于支持能源的平稳过渡。

  • 工业:到2030年,工业部门的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9-51%,二氧化碳的工业化循环利用 (碳捕集和利用)也是选项之一。

  • 建筑:到2030年,建筑部门的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6-67%,长期建筑部门的中和核心措施是继续逐步改进为新建住宅和对现有住宅进行大规模改造而制定的节能标准,同时将支持资金集中用于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

  • 交通:到2030年,交通部门的排放水平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0-42%,措施包括降低乘用车以及轻型和重型商用车的排放,零排放的能源供应及所需的基础设施,还有通过电动汽车进行不同领域的整合。

  • 碳汇:保持和增强森林的碳汇能力,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增加森林经营并改善农业结构和海岸防护。

印度

  • 目标:在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

  • 能源:在2030年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能源系统的50%,将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提高至500GW,并将其预计的碳排放量减少10亿吨。

  • 全经济:到2030年,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降低45%。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气候减缓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全球升温约1.1℃,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所需的碳排放预算已经所剩无几。如果要实现1.5℃的温控目标,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需要比1990年的水平下降45%,并在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碳中和。


能源转型是当下这场去碳化转型的优先领域,是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实现净零排放的引擎和先决条件。因此,在谈及气候减缓时,我们通常会谈及逐步减少乃至停止使用高排放的化石能源,逐步取消低效的化石能源补贴,大力部署以风能、光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等措施,以能源系统的去碳化、清洁化发展带动全社会的绿色发展。



迈向零碳未来,海外煤电如何加速退出?


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退煤大潮,海外煤电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在气候减缓方面,全球投入减缓的资金距离实现《协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气候政策倡议(CPI)的统计,2019年和2020年平均每年用于减缓的气候资金为5710亿美元,但如果要实现气候目标,到2030年,这一数字要达到4.35万亿美元,还需要不断动员公共资金及私人资本,投入以零碳能源和低碳交通为代表的重点方向,以支持全球零碳转型。


以开发性金融机构为代表,金融机构响应全球去碳化趋势,纷纷撤出高碳资产。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85个金融机构宣布对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能源采取限制措施,包括30余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出口信贷机构、48家保险和再保险公司、32家资产管理公司和76家商业银行。


亚洲范围内,包括中国银行、亚洲开发银行(ADB)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内的36家金融机构已经出台政策对煤电进行限制。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气候适应


1.1℃温升的世界,全球各个区域都会受到气候变化愈来愈强烈的冲击,因此,提升各国、特别是气候脆弱性较强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根据最新发布的《2020年适应差距报告》,目前,全球气候适应的政策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大多数国家(72%)已经通过了至少一项国家一级的适应规划文件(如计划、战略、政策或法律),一些国家(9%)的政策文件尚在制定过程中。但这些适应方案在标准、绩效和评估方式完成度参差不齐,很难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在资金方面,仅发展中国家每年的适应成本就在 700 亿美元左右,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1400 亿至 3000 亿美元,2050年将达到 2800 亿至 5000 亿美元。而2020年,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动员的用于气候适应的资金仅达到161亿美元,缺口相当巨大。此外,从气候融资的分布来看,流向减缓和适应的资金仍然很不平均。根据统计,2020年,MDBs共承诺了660.45亿美元的气融资,其中76%用于减缓,仅有24%用于适应。其中,仅有非洲开发银行(AfDB)和伊斯兰开发银行(IsDB)适应资金比例超过了50%。


虽然《格拉斯哥气候协议》中提出,到2025年,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气候适应资金要在2019年的水平上翻倍,但比起气候适应的资金差距,这样的承诺力度仍然不够。此外,在协议文本中,仍然没有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平衡减缓与适应的资金的要求。对于最不发达国家因1.1℃温升遭受的损失损害及其补偿问题,COP26上的进展有限,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对这样的结果感到失望。


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影响遍及全球所有区域,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增强自身气候适应能力刻不容缓。中国正在编制《2035国家气候适应战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中国国内部分结合了本土智慧的气候适应优秀案例:


柳沟村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村庄建设之路

金沙江畔,纳西农人守护山地文化系统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生存智慧

流动的山地智慧:金沙江纳西社区的气候变化适应之道


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气候资金


各缔约方在《公约》下一致决定,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增强其采取减缓与适应行动的能力。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缔约方承诺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资金,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并承诺在2010-2012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的三大目标之一是使资金流动符合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具有气候韧性的发展路径,发达国家缔约方承诺将继续履行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承诺,并尽快明确2025年后新的气候资金承诺,该承诺不能低于每年1000亿美元的水平。但是,尽管近年来这一承诺被反复提及,发达国家缔约方还是没有在COP26前兑现承诺。根据OECD的最新统计,2019年,发达国家动员的气候资金总量约为796亿美元,而10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预计将于2023年实现。《巴黎协定》框架下新的量化气候资金目标则将于2024年确定。


综合来看,受气候紧迫性以及愈发具有雄心的政治动能的影响,最近十年,公共资金和私人资本投入气候领域的资金持续增长。但是,最近几年,气候资金的增长速率有所放缓,且距离避免气候变化的灾难性的影响还存在较大差距。气候政策倡议(CPI)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到2020年,全球气候资金总量为6320亿美元,比2017到2018年度增长了10%,但增长速率大大放缓。


2019/2020年的气候资金状况 | 来源:气候政策倡议(CPI)


从资金来源来看,气候资金中公共资金和私人资本的比例基本持平;但从资金分布来看,用于气候减缓与适应的资金仍然相当不平衡,尤其是私人资本,绝大部分仍然流向了减缓领域。从方式来看,债务(debt)仍然是气候资金的主流,股权(equity)的比例也在稳步提升,赠款(grants)的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在气候资金的总量中仍是很小的一部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基于赠款的气候资金援助能够有效缓解其财政负担,因此,COP26达成的《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特别提到,要进一步动员对气候行动的投资,包括赠款和其他优惠的资金形式,并鼓励多边机构考虑为气候脆弱国家提供优惠融资资源及包括特别提款权(SDR)在内的其他支持。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全球来说,可用的资金体量都足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缺口,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资金用在解决气候难题的刀刃上。COP26达成的《协议》文本中,首次提及逐步淘汰(phase-out)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就是扭转低效资金流动,使其能够转向绿色、低碳、有韧性的领域的尝试。


非国家行为主体在行动


全球气候风险不断加剧,私营部门也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挑战。而全球去碳化趋势也必然为企业创造更多绿色转型机遇。因此,非国家主题和私营部门正在积极配合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主动贡献自身力量。目前,全球已有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始大力开展气候行动,以形成联盟和制定基于科学的碳中和目标等形式,参与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中。


今年4月,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在地球日前夕正式成立,致力于筹集建立全球零排放经济所需的数万亿美元,并推动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COP26之后,已有来自45个国家的450多家金融公司加入了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管理超过130万亿美元的资产。


在企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过400家企业宣布碳中和相关目标,还有许多企业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以基于科学研究的企业净零排放标准衡量自身的减排目标和进度。以下是部分将碳中和目标纳入治理进程和长期发展战略的企业:


来源:各企业官方网站 | 整理:创绿研究院


气候行动,与我们息息相关

气候变化与我们并不遥远,从防灾减灾到气候适应,从节能减排到碳达峰碳中和,气候变化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逐步融入我们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人类(主要是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逐渐加深,迅速采取有力度的气候行动已成为全球共识。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现有能力是基本原则,根据各自国情制定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是行动基础,实现碳中和是发展目标。除了国家行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与企业等私营部门主体也已经布局绿色零碳产业与相关技术研发,积极把握零碳转型的机遇。


以中国为例,中国的碳中和承诺意味着我们所有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方式都将发生系统性的深远变革。对个人来说,在未来的碳中和图景中,我们使用的电力将大部分来自于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交通工具将以新能源汽车为主;我们居住的建筑也将是绿色低碳乃至零碳建筑;支撑我们日常生活及经济发展的工业生产活动将大规模使用电力和氢能替代化石燃料;此外,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人与自然得以和谐共生。总而言之,气候变化对我们来说,不仅近在眼前,还与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将渐渐成为当代人生产生活的主流。


本内容发布于《新周刊》第600期

由于微信不支持添加其他超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及资源链接

欢迎扫描订阅“带路绿色发展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